我国古代对医案的研究利用

时间
2004-05-19

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,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。

早在周代,宫廷医生就重视医案的记录,并且每年以此考核医疗水平。

到了汉代,医家淳于意在回答汉文帝所询诊疗情况时,即以病案作答。这些病案,称“诊籍”,载于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专》中。所载医案25则,必先明姓氏居里,写清病名脉象,记录治疗过程,既有成功之例,也不讳失治之情。

而晋、隋、唐三代,风尚搜辑方书,医案研究近于空白。

宋代重视医药人材的培养,除中央太医局外,各地亦分斋教习,医学教育不但强调理论上的学习,而且注重学生实际医疗技术的训练,令医学生轮流治病,每人发给印纸,记录治疗的经过和结果,年终根据治疗效果,适当予以奖罚,乃至开除学籍。这种教育方式客观上促使了医案的普及与提高。宋代名医钱仲阳、许叔微等首先在著作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、《普济本事方》中附载经验方案,作为论说的佐证,随后,金、元、明诸医家皆仿效之。

医案数量及类型日益增多,内容愈趋丰富,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与研究医案对提高辨证论治技能、开拓临证思路的重要意义,医案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。1549年由安徽江瓘、江应宿父子两人相继编辑的《名医类案》问世,成为历史上第一部医案研究的著作。全书共12卷,集录明以前历代名医医案,按病证分类编纂,共205门,涉及内、外、儿、妇诸科。病案记载较详,辨证、方药亦较妥帖,并附编者按语。1779年,杭州魏之琇鉴于《名医类案》不够完备,乃编纂成《续名医类案》。该书补辑明代以及清初名医验案颇多,书分345门,选案浩富,而变证尤多。所附按语,或引申发挥,或辩驳订正,颇能启人心思。仅相隔8年,浙江俞震编成《古今医案按》10卷,选录古今名医60余家验案,加按语530余条。此书选择颇严,多系辨证详明,论治卓越,足以示范者。其有同病异治,或疑似之病,俞氏每分析研究,或汇合参照,明确指出辨证的关键,使读者理解其中的意趣。该书初刊后,医者竞相争阅,盛名遍及医林。海宁王孟英对此书极为赞赏,曾加批按。后人陆以湉在《冷庐医话》一书中评曰:“本朝医学极盛,医书亦大备,……医案之书,魏玉横之博大,俞东扶之精深,顾晓园之灵巧,并堪重范来世”,又称俞氏书“选择简严,论说精透,可为医林圭臬。”

1776年,清代苏州名医叶天士的医案经华岫云等人搜集整理,编成《临证指南医案》刊行。叶氏医案析理精湛,方药灵巧,案语明达,加上叶氏的医名甚重,医案于是风行海内,黄凯钧《友渔斋医话》记载:“近来习医者,案头无不置一叶氏医案。”首先对叶案进行研究的,是叶氏同郡名医徐灵胎。徐对叶案作了批注,或道其善者,或指其不足,诚出善意。其对叶氏学术思想、用药风格的评价,为后人学习叶案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。

1798年,淮阴吴鞠通著成《温病条辨》。这部温病学的重要著作,亦取材于《临证指南医案》,其证治方药,大多从叶案演变而来。如桑菊饮化裁于叶氏治秦某风温之方,连梅汤化裁于顾某暑病之方,其它如沙参麦冬汤、加减复脉汤等,亦是叶氏常用的救阴之方。清代研究叶案的著述,还有何书田的《杂证要诀》,将叶氏治杂病的治法方药编成歌诀,以便诵读。叶天土医案在全国,特别是在江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在清代医案中,柳宝诒的《柳选四家医案》影响亦甚大。该书选录清代名医尤在泾《静香楼医案》、曹仁伯《继志堂医案》、王旭高《环溪草堂医案》及张仲华《爱庐医案》的部分医案,加以评注,“以发明其用意之所在”,帮助读者理解名医的思路,学习各家经验,体会知常达变的方法。此书初刻于1904年,因评注颇精,历年来再版多次,后由其高足江阴名医邓养初及六代世医孙梓文复加评注,使此书增色更多。